导读:古代出行旅游的时候,肯定是要投栈的,民间的旅舍有自己的管理办法,在食宿方面有一定讲究,我们不了解的话,根本不知道那时候出行都要注意什么。那么,民间旅舍的食宿习俗是什么?旅舍供应餐饮的风俗去哪找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民间旅舍的食宿习俗
民间旅舍,在先秦时已出现,在古代或称“客舍”或称“逆旅”等,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有了发展,大多开在交通要道等地方,且政府已有禁止官员食宿于民间客舍的规定。唐宋时期民间客舍有了迅速发展,据北宋《太平广记》载:唐代长安有位名叫窦义的,“造店20余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缗),甚获其要。店今存焉,号窦家店”。
在北宋汴京,民间客店很多,往往集中于汴河两岸。因为生意兴旺,客舍往往要兼营堆放货物,为旅客提供方便。据《玉壶清话》卷3记载,汴京的十三间楼生意十分兴盛,每年收入以“数万缗计”。
南宋杭州的客舍更加繁盛,主要集中于水陆码头与商业闹市地段。三桥址(今杭州中山中路一带)是高级旅舍集中之地,客舍宽敞,设备优良,大多是豪富之家下榻之所。旅客在此,可住几天,也可长住一年半载。如遇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应考的有数万学子,还带有奴仆,旅舍也无法容纳,于是杭城内外的寺观也成了临时旅舍。
在先秦时期,客舍主要是供旅行者住宿之用的,不供餐饮。一般情况下,行旅之人往往自己携带干粮与饮料。这些干粮食品,往往较为轻便,不易变质,以求行旅者途中饮食方便。
古代行旅者所食的干粮多称“粮”(hóu音侯)、精(bèi音备)、糗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槟,干粮也,或从米。”槟,或作候,《诗经·大雅·公刘》载:“乃裹鳜粮,于橐于囊。”意思说:揉面蒸饼备干粮,装进小袋与大囊。“精,干饭也,从米备声。”秦汉时行军必备干粮;官员、商人或行旅之人出门旅行也都自备干粮,以便在路途中亦能饱食。在古代行军中,还各备带糗精、干肉与酒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传》载:大将军卫青使长吏持箱醪遗李广,作为他征途的军粮。一般说,每一士兵一天须带二升精。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还记载了制作“梗米糗精”的方法:“取粳米,汰洒,作饭,曝令燥。捣细,磨,粗细作两种折(折,磨之意,指粗的再磨后作糗精)。”
糗(qiǔ音求),指干粮,如《尚书·费誓》载:周公的儿子伯禽率师讨伐徐戎,在费地(今山东费县)发兵征讨说:“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意思说:甲戌这一天,我要出征徐国,你们要准备好干粮,并按时到达;如违,处之死刑。峙,准备之意。
旅舍供应餐饮的风俗
汉魏以后,有所变化,有些旅舍开始供应餐饮。但唐宋时期,应店仍有客人自己打火烧饭的习俗——住进旅舍后,旅客自己动手做饭,即称为“打火”,或称“打伙”。
如《水浒传》就讲到“打火”。第32回:“次日早起,打伙又行。个吃罢饭,又走了四五十里。”第56回:“时迁偷甲得连夜潜回,犬未亮时离开旅店,行到四十里外,方才去食店里打火做些饭吃。”
正因为古代行者投宿,有在旅店中打火做饭的习俗,故古代小说中把客舍也称为“打火店”。戏剧《黄粱梦》一折道:“我开着这个打火店,我烧的这汤锅热着,看有甚么人来(住)。”《罗李郎》三折道:“恰离了招商打火店门儿,早来到物穰人稠土市子。”
古人出门行旅,所需路费,在唐代以前,多用帛代之。孔子之郯(今山东郯城),与名士程子相遇,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命子路取束帛赠程子,作为路费相赠。③魏晋南北朝,以帛交路费之俗仍沿袭不变。唐代,如郑哲《才鬼记》还写到了赠绢给行者的事:“窦玉妻曰:君不合居此,宜速命驾。常令君有绢百匹。言乞,赠绢百匹而别。”故在古代,人们常以“钱帛”并称。
但到了宋之后,则多以金银为路盘,在途中可换成铜钱使用。这种旅途费用,也称盘缠。如《西厢记》五本一折:“红娘取银十两来,就与他盘缠。”《儒林外史》第33回《杜少卿夫妇游山》:“他这番盘缠程带少了,又多住了几天。又叫了一船回南京,船钱三两银子也欠着。”——就都讲到了“盘缠”。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民间旅舍的食宿习俗,旅舍供应餐饮的风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免费分享十二生肖和星座知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www.navios.cn/shengxiao/3zz257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