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纳维网 > 生肖运势 > 属火的法门,属火的佛菩萨

属火的法门,属火的佛菩萨

内容导航:
  • 佛教!有几大法门
  • 观音救八难都有哪些八难,能说得详细些更好。谢谢!
  • 佛教有哪些法门
  • 激活五行火气之妙法
  • 五行属火的饰品,我要准确的,不要复制!
  • 五行属火命里缺什么 不是全都缺水
  • Q1:佛教!有几大法门

    佛教的若干重要法门之‘信、愿、行’
    ‘信’的梵语为s/raddha^。音译舍罗驮。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为七十五法之一,亦为百法之一。为‘不信’之对称。即对一对象,能令其心与心之作用产生清净之精神作用,故‘唯信能入’为进入佛道之初步。俱舍宗立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则立为善心所之一。反之,则称为‘不信’,为俱舍宗十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为八大随烦恼之一。成唯识论卷六(大三一·二九中):‘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又同书谓信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之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之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之善中,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信步入道之第一部,故菩萨五十二阶位中即以十信位为首,五根或五力中亦分别以信根、信力为最初。六十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大九·四三三上):‘信为道元功德母。’大智度论卷一(大二五·六三上):‘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皆是此义,故诸经论中,有关劝发起信之处特多。此外,关于所信之法,诸经论所说亦有别,俱舍论举出四谛、三宝、善恶业果等事理之法,杂阿含经卷三十则谓佛法僧及圣戒等四证净信。梁译摄大乘论卷七主张信有如下三处:(一)信自性住佛性之实有, (二)信其之可得,(三)信其有无穷之功德。大乘起信论则强调对真如及佛法僧之信心。〔旧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三〕
    ‘愿’的梵语为pran!idha^na。心中欲成就所期目的之决意,特指内心之愿望,如心愿、志愿、意愿、念愿等。据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无量寿经卷下等载,佛菩萨皆于发心之初,志求无上菩提,欲度一切众生。此类誓愿称为弘誓,又称为总愿,如四弘誓、二十大誓等。同时,佛菩萨亦发愿清净佛土、成就众生,此类誓愿虽通于一切佛菩萨,然依众生之意乐而有所不同,故称为别愿,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等。盖‘果’虽由‘行’所招至,然若无‘愿’,则其行亦无法到达所期之目的。
    又佛菩萨欲达成佛教之最高目的,再入于‘因位’之愿,称为本愿、因愿,或宿愿;其本愿之力或作用,称为愿力。故知凡佛菩萨修佛道,一心誓愿成佛者,则不可或缺‘愿作佛心’;若誓愿教化众生,则须具有‘度众生心’;合上记之二种心,略称为愿作度生。
    此外,有关‘愿’之成语尚有多种,如:愿巧,巧妙之本愿;上愿,谓胜上之愿;悲愿,谓慈悲之愿;愿事,指所愿之内容;愿主,指发愿之人;而特别发愿行使某事,即称为行愿。〔道行般若经卷六、北本涅盘经卷二十四、菩萨地持经卷九、大智度论卷七、成唯识论卷九、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三〕
    ‘行’在佛教中主要有三种意义:
    (一)梵语sam!ska^ra,巴利语san%kha^ra。音译删迦罗、僧娑迦罗。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一)造作之义。义同于‘业’。十二缘起中第二支‘行’即属此类。指能招感现世果报之过去世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二)迁流变化,即‘有为’之义。盖有为乃由因缘所造,故系指无常之一切法。诸行无常中之‘行’即属此类。五蕴中之‘行蕴’亦即此义。(参阅‘十二因缘’337、‘五蕴’1212、‘行蕴’2567、‘业’5494)
    (二)梵语carya^ 或 carita,巴利语cariya^ 或 carita。(一)意谓动作、行为。(二) 指为到达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应、行说一致、教行证、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对于知解言说之实地践行。日本净土真宗谓称名念佛为大行。
    (三)梵语gamana。指进行、步行。行住坐卧(四威仪)之行即是此义。
    净土宗于信、愿、行三者最重视,称为净土三资粮。资粮者,譬如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若缺此二事,则绝难到达。而于此三资粮中,复有连带关系,先由信生愿,由愿生行;信若不具,则愿、行皆不成立。
    (请参阅《 佛学大词典 》)
    附:【信】《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法之名。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俱舍论四曰:‘信者令心澄净。’颂疏四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大乘义章二曰:‘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晋华严经六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下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智度论一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略)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
    【信(梵s/raddh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能令心澄净,对佛、菩萨、教法等不起疑心的精神作用。亦即信心、信仰。俱舍宗将之列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立之为十一善心所之一。
    日僧空海〈三昧耶戒序〉谓,为欲决定坚固无退失,故发信心,又说信心有十义,即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信心向被视为最重要的入手处,如新译《华严经》卷十四云(大正10·72b)∶‘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盘无上道。’又,《大智度论》卷一也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又说,若人心中有信清净,其人则能入佛法,若无信则不能入。因此信列居五根之首。所谓五根,即信、精进、念、定、慧。
    在学佛的历程中,信心贯彻一切,依其次第,可分为三阶段,即(1)信可∶或称信忍。即由深刻的理解而起的净信,属信解位。(2)信求∶即由确立信解而精进修学,属解行位。(3)证信∶又作证净。即由实践而证得没有疑惑的净信成就。
    关于信心的内容,《大乘起信论》说有四种信心,即信真如、信佛有无量功德、信法有大利益、信僧能正修行而自利利他,此为大乘之一般性说法。另有解信、仰信之说。各宗派中,重视信心者,尤以净土法门为最,彼乃依《无量寿经》等经所说,强调对阿弥陀佛本愿的信心。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中曾说机法二种信心,日本的净土真宗,更认为只有信心才能往生,故立‘信心为本’之说。该宗始祖亲鸾即以‘信’作为其教说的四纲目之一。
    ◎附一∶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五章第三节(摘录)
    ‘信’(s/raddha^),在‘佛法’——根本佛法中,是没有重要性的。因为传统的,神的教说,才要求人对他的信仰。释尊从自觉而得解脱,应机说法,是诱发、引导,使听者也能有所觉悟,得到解脱,这是证知而不是信仰。所以佛说修持的圣道,如八正道、七菩提分、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断,都没有信的地位;一向是以‘戒、定、慧’为道体的。如舍利弗(S/a^riputra)见到了马胜(As/vajta)比丘,听他所说的‘因缘偈’,就有所悟入,这里面是用不着信的。这一意义,表示得最明确的,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正2·152c)说∶‘尼犍若提子语质多罗长者言∶汝信沙门瞿昙得无觉无观三昧耶?质多罗长者答言∶我不以信故来也。(中略)质多罗长者语尼犍若提子∶我已(中略)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为?’
    质多罗(Citra)长者不是信仰瞿昙(Gautama)沙门——释尊有‘无觉无观三昧’(即‘无寻无伺三摩提’),而是自己证知了无觉无观三昧,能够常住在这样的三昧中。对长者来说,这不是信仰,信仰是没有用的。这充分表示了佛法的特性。
    佛法重自证而不重信仰,但在佛法广大的传扬起来,出家弟子多了,也得到了国王、长者们的护持。那时的界、社会大众,希求解脱,或希求现生与来生的福乐,饥渴似的仰望着释尊,希望从释尊而有所满足。这种对佛的敬仰、爱乐心,与一般的信心,是有共同性的。‘信’终于成为道品的内容,在精进、念、定、慧之上,加‘信’而名为‘五根’、‘五力’。起先,这是对佛的信心,如说∶‘圣弟子于如来所,起信心,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法所不能坏,是名信根。’‘若圣弟子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中略)‘信’有一般的信仰意味,也就有类似一般的作用。在这方面,‘随念’与‘证净’,大致是相通的,现在也就总合来说。为什么要修‘三随念’、‘四证净’?(1)对于病者,主要是在家患病者的教导法,使病者依‘随念’、‘证净’而不致陷于忧苦,因为死了会生天的。(2)在旷野,在树下、空舍,‘有诸恐怖心惊毛竖’,可依三随念而除去恐怖。(3)听说佛要离去了,见不到佛了,心里惆怅不安,也可以念佛、法、僧。依念佛,念佛、法、僧,四证净,而不会忧苦恐怖不安,经中曾举一比喻,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五(大正2·254c~255a)说∶‘天帝释告诸天众∶汝等与阿须伦共斗战之时,生恐怖者,当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时,恐怖得除。(中略)如是诸商人∶汝等于旷野中有恐怖者,当念如来事、、僧事。’
    这是从印度神话而来的比喻。世间上,确有这一类的作用,如军队望见了主将的军旗,会勇敢作战。如军旗倒下(或拔去)而看不到了,就会惊慌而崩溃下来。念佛,念佛、法、僧,会感觉威德无比的力量,支持自己。一般的神力加被,就是这样。所以信的应用于修行,意味著「自力不由他’的智证的佛法,一部分向他力的方向转化。(中略)
    将‘信’引入佛法,摄受那些信行人,而终于要导入智慧的观察分别忍,才符合佛法的正义。
    ◎附二∶〈四信〉(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一)指《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信真如、信佛宝、信法宝、信僧宝等四种信心。又称四种信心。‘信真如’,谓相信诸佛之师、众行之源的真如,并乐念观察。‘信佛宝’,谓信报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信法宝’,谓信行法有能除悭贪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信僧宝’,谓信登地以上大菩萨僧,能自利利他,故常乐亲近,求学如实之行。
    此外,有信无行,则其信不坚;信若不坚,遇缘则散。故于此四信之外有五行,修之方能成四信。
    (二)指闻《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所说的佛寿命之长远,而分一念信解、略解言趣、广为他说、深信观成等四品,此为天台家所说。对灭后五品而言,此四品又称现在四信。‘一念信解’,谓闻佛寿命长远,信解三千诸法,法尔无作,法界一如。‘略解言趣’,谓进而对他人略加说述。‘广为他说’,谓更为他人广说。‘深信观成’,谓修观想行。此中,初二品是闻慧位,第三品是思慧位,第四品是修慧位。
    (三)指《维摩经》中所说的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之四不坏信。又作四不坏净。
    ◎附三∶《成唯识论》卷六(摘录)
    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确陈此信自相是何?岂不适言心净为性。此犹未了彼心净言。若净即心,应非心所。若令心净,惭等何别?心俱净法,为难亦然。此性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立心净名。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惭等虽善,非净为相。此净为相。无滥彼失。
    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有说∶信者,爱乐为相,应通三性。体应即欲。又应苦集,非信所缘。有执信者,随顺为相,应通三性。即胜解欲。若印顺者,即胜解故。若乐顺者,即是欲故。离彼二体,无顺相故。由此应知心净是信。
    〔参考资料〕《入阿毗达磨论》卷上;《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旧译《华严经》卷六;《大智度论》卷一;《杂阿含经》卷三十;昙鸾《往生论注》卷下。

    【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曰尼底Pranidhana,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上末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七下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中略)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华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别有别愿。’
    【愿】《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誓愿。愿有总愿和别愿两种,如四弘誓愿是总愿,如弥陀的四十八愿和药师的十二愿是别愿。
    【愿(梵pran!idha^n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愿’有志愿、欲愿、愿求等义,指得某物的欲求。其梵语为pranidha^na;此是由语根dha^(放置)加上接头语pra(进或前)及ni(近),再加上接尾语na 而成的,即将心放在目的物之前,所以译作‘愿’。
    性相家曾对‘愿’的体性提出诸说,《成唯识论》卷九列举二说,其一将‘愿’当作‘慧’之心所;另一将‘愿’当作‘欲、胜解、信’之心所。《瑜伽论记》卷十一(上)云(大正42·557b)∶
    ‘论愿体性诸师不同,有古师依成实以忍为体,备师云以智为性,故此论云智于后后希求故。三藏云思欲信上假立愿也。景师云,用胜解欲思信为体。’
    由于在佛道修行上首先要发起求菩提的愿心,故《大智度论》卷七云(大正25·108b)∶‘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
    ‘愿’又可称为本愿、因愿、誓愿。主要有总愿与别愿二种。《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发心愿、受生愿、所行愿、正愿、大愿五种;其正愿又有总、别二种;大愿又分供养愿、受持正法愿、摄法上首愿、增长众生心行愿、教化众生愿、知世界愿、净佛国土愿、同心同行愿、三业不尽愿、成菩提愿十种。此外,《成唯识论》卷九又提出求菩提愿与利乐他愿二种。
    按,所谓‘四弘誓愿’即是总愿;而弥陀的四十八愿、药师的十二上愿、释迦的五百大愿则是别种大愿。
    关于‘愿’的性质,可分‘要期愿’、‘悕求愿’二种。《探玄记》卷三(大正35·162b)∶‘以大誓自要,要成此果,即要期愿也。又所修福行悕成此果,即悕求愿也。’此即必期成就,以及期望结果到来之意。于因位,为成佛而发大誓愿,属于前者;修因行而趣求佛果则属于后者。
    又,行者在内心发起总愿或别愿之心,谓之‘发愿’。发愿须与行业(实践)相辅,始能有成,此二者合称‘愿行’,如一切菩萨以四弘誓愿为总愿,然仍须以六波罗蜜之行业促成之。此外,在我国佛教界,信徒在修善作福之时,往往有陈述施主发愿之文辞。此等文辞,谓之‘发愿文’,或称‘愿文’。《广弘明集》中,即收有不少此类愿文。
    〔参考资料〕《道行般若经》卷六;《放光般若经》卷十九;《大阿弥陀经》卷上;《悲华经》卷三、卷四、卷七;《文殊师愿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发菩提心经论》卷上。

    【行】《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三本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玄义三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囗@又]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大乘义章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行】《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指身口意的造作。
    【行】《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梵sam!ska^ra,巴san%khara,藏h!du-byod)造作、迁流、潜在的形成力或形成作用等意,音译删迦罗。
    (1)十二因缘之一∶义同‘业’,指造成现在世果报的过去世身、口、意三业。《俱舍论》卷九云(大正29·48b)∶‘宿诸业名行。’《成唯识论》卷八云(大正31·43b)∶‘此中无明唯儿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
    (2)五蕴之一∶狭义指思(意志),广义指色、受、想、识以外的有为法。《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4a)∶‘除前及后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然薄伽梵于契经中说六思身为行蕴者,由最胜故。所以者何?行名造作,思是业性,造作义强,故为最胜。是故佛说∶若能造作有漏有为,名行取蕴。’
    (3)诸行无常之‘行’∶义同‘有为’。指现象的一切,为行之最广义。
    (二)(梵carya^、carita、caritra,巴carita,藏spyod-pa)动作、行为、实践之意。指为到达悟境而作的修行、行法。教行证之‘行’、教理行果之‘行’、明行足之‘行’、菩萨行之‘行’等皆属此。日本真宗则谓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及称名念佛为大行。
    (三)(梵gamana,巴gamana,藏h!gro-ba)步行、行进之义。四威仪之一,即指比丘步行的威仪。
    〔参考资料〕(一)《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一;《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二)《法华经玄义》卷三(下);《法华经文句》卷四(上);《法华经文句记》卷四(上);《法华玄义释签》卷八;《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七。(三)《五分律》卷二十七;《菩萨善戒经》卷七;《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之四;《教诫律仪》。

    属火的法门,属火的佛菩萨,第1张

    Q2:观音救八难都有哪些八难,能说得详细些更好。谢谢!

    八难无畏包括:苦恼难无畏、大火难无畏、大水难无畏、罗刹难无畏、刀兵难无畏、诸鬼难无畏、枷锁难无畏、劫贼难无畏。


    第一苦恼难无畏,是八难无畏的总纲,也是十四无畏的总纲。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此句可分成两部分。“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是强调观音因地自修的耳根圆通法门,是引发各种利他妙用的根本。不自观音者,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由此往后,是彰显利他的妙用。逼迫外身,曰苦。逼迫内心,曰恼。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令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

    也有很多大德认为,将此句理解成“众生在受苦受难时,自己观音声而得到解脱”,是个误会。众生在苦难中,谁还能同观音大士一样,静心作观,不随声尘,返闻自性,这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不能说“不可能”,只能说不易做到。其实后面的“一心称名”也不易做到)。此句与《普门品》对应,缺少了“一心称名”等字,因此应该在“观其音声”, 补上“蒙我”两个字正好跟《普门品》中的“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一致。十方众生只要念观音名号,观音就可以观他的音声,循声救苦。众生就可以立即得到解脱。

    从修行的角度看,这是把两个不同的观音法 门对立起来了。一个是耳根圆通法门,一个是一心称名(称念观音名号)的法门。《普门品》突出的是后者。《首楞严经》虽然突出介绍因地修行的耳根圆通法门,认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修学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但在描述果地利他的妙用时,也称赞了“一心称名”这一方便众生直接求助菩萨外力帮助而获得解脱的至简至易的法门。因无从考证梵文原典,仅就这句话汉译的字面意思,从两个方面理解,都能说得通。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我个人的体会,这两个法门一个是内证,一个是外求,可以并行不悖。内证是根本,外求是方便,最后达到感应道交,也是一种自证的境界。我们称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大都是“散心”称念。此时若能反闻闻自性,观这个能念观音名号的,如此这般,才能达到“一心”的境地。因此,“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可以看成是一双关语。十四无畏就是在逐一衔接着两个法门,最后在持名无畏上达到了统一。


    第二大火难无畏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见性热,则属于火。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入火难,自不能烧,是为无畏。

    知见属火,因此,此大火包含众生内心的无明之火,如能旋转知见,内见觉之火既息,无论是外部的有相之火,还是来自他人的无明怒火,都不能为害。这是大士自证之力,加被众生。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第三大水难无畏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观听性动,则属于水。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为大水所漂,自不能溺,是为无畏。

    听闻属水,因此,此大水也比喻众生追逐声尘、随波逐流的业行。如能反观听闻之性。旋彼妄闻,复归真闻,则无闻业,内水既息,外水不害。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根据《梁高僧传》的记载,东晋高僧法显(约667~422),晋隆安三年(399),与同学慧景等,发自长安,西度流沙,历诸危险,至天竺国,获诸经律,“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舶有二百许人,值黑风水将入舶,众皆惶惧,即取杂物弃之。(法)显恐弃其经像,惟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土众僧,舶任风而去,得无伤坏。”


    第四罗刹难无畏。

    罗刹,食人肉的恶鬼,男曰罗刹娑,女曰罗刹私。《西游记》里,铁扇公主就是罗刹女,红孩儿就是牛魔王与罗刹女铁扇公主所生。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妄想作业,以杀为首。虚妄相想,喻之如贼,能杀害众生法身慧命,如同罗刹能食人,深可怖畏。菩萨反闻入流,外不缘尘,内不循根,根尘不偶,识心亦灭,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大慈心发,无杀害念。能令众生入诸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在云南大理,至今流传着观世音菩萨在当地降伏罗刹的故事。据《白国因由》记载,观音未到大理之前,恶魔罗刹久据当地,挖食人眼,残害百姓,也称得上是罗刹鬼国。细奴逻时期,观音化作梵僧,用计谋制服了罗刹,为细奴逻父子授视,开辟了南诏(649~902)。此观音在大理被尊称为阿嵯耶观音,为大理佛教所独有。为感念观音的恩德,“年年三月十五,众皆聚集,以蔬食制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

    说到罗刹难,有一则公案。昔日于迪相公出镇襄阳,酷刑惨毒,忤者皆杀之。因读观音经有疑处,一日访紫玉山道通禅师,乃问曰:“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道通禅师乃抗声云:“于迪客作汉,问恁么事作么?”于迪闻之大怒。道通禅师乃云:“只这便是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于迪有省。


    第五刀兵难无畏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兵刃无异。菩萨反闻照性。本觉内熏,熏彼妄闻,而成真闻。耳根如是,销妄复真,六根悉皆销复。六根既皆销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令众生,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临危被害,此时称名,生死事大,一心不乱,故感大悲救护,解脱戮难。

    第六诸鬼难无畏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荼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

    鬼神以幽隐暗昧为性。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能令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

    俗语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如法修行,就能杜绝各种恶行。真能做到这一点,鬼又能耐我何?

    药叉、罗刹二众,由北方毗沙门天王统领。

    鸠槃荼,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魇魅鬼,能魇魅于人。与薜荔多一起,由南方增长天王统领。薜荔多,即饿鬼。

    毗舍遮,意译为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相当于西方的吸血鬼。与乾闼婆[4] 一起,由东方持国天王管辖。

    富单那,意译作臭鬼、臭饿鬼。又称热病鬼、灾怪鬼。与龙一起归西方广目天王管辖。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佛家有“鬼神所作病”一说,如能反闻熏修、伏归本元真精之性、发本明耀、遍周法界,并一心称念观音,则鬼病可治。


    第七枷锁难无畏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者。”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故称圆销。观照能听闻之性,逆流而入,故称返入。众生受虚妄声尘系缚,就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令众生禁系等事,不能著身,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有罪者,就是犯了国法;若无罪者,就是屈遭陷害。如果能至心称名,在无罪者,自能伸张正义;在有罪者,既能称菩萨名,就说明已有悔过求救之心。如能至诚忏悔,改过从善,改往修来,重新做人,由此迈向解脱正途,而得重罪轻受。


    第八劫贼难无畏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菩萨反闻入流时,灭音而解脱声尘,圆闻而证极根性。尘灭则外无敌对,根圆则咸归一心。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慈回恶念,乃至歹毒之人,亦不能起恶,悉化为慈悲眷属。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Q3:佛教有哪些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Q4:激活五行火气之妙法

    一、

    人身本有先天五行之力,内在金木水火土五脏俱全,分发散脉,蕴藏于神经灵脉,四肢五脏,穴位灵通,心地意气之中。

    灯属火也,亮目明心。可于心中意守,或动念运行,集聚诸身经脉之火气,以滋养心腑。

    动火之气力宜以温热为主,心念万不可过于重急。点灯而目移温养,脏腑火透而空,以除污秽也。

    二、

    以食指一指而立于腹前,自然身火透起,此为调动火之令也,凡身体过弱及过燥者勿用。可除身心灵病及弥补阳气,升华智慧等。

    三、

    念诵以下神君名号

    赤焰火君上灵大妙真元天帝君

    真常无我自在灵火吐焰圣妙君
    开华增肝除魔身火透清圣明君
    四、

    恭请灵火宝丹,激发元阳之力。

    于心中默念“恭请无极法门张道源灵师法库中圣明灵火清郁丹”三遍左右即可。如执法者认可自身心性品德即可赐予。

    五、

    仁施者,火气之源也。仁寿者,木性也,木生火也,故善于仁慈施爱者木寿而君,自然火法蒸腾。此仁施之爱须于心中,道中,念中,久修而为,自然念腾火起,除污化秽而生智明。于物不侵是为仁,于道有贡是为施。

    Q5:五行属火的饰品,我要准确的,不要复制!

    你好,在五行中五行属火的饰品是最少的
    五行中,火的五行色为红色和紫色,所以红色和紫色的饰品五行属火
    五行中,木能生火,红色的木更是火气旺,所以红色的木质佛珠都是
    五行中,火的五行数字为2、7,所以带这两个数字的饰品都是火属性
    五行中,火为南方,为太阳,所以向阳、明亮、光和热比较强的地方都为火

    Q6:五行属火命里缺什么 不是全都缺水

    在大自然中,不管是水还是火,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元素,因为水和火都能成就生命。可水和火又是两个相克的元素,因为水能灭火,火又能让水分蒸发,而且水火是无情的,它可能会带来灾难。五行属 火命 的人,命里缺什么?该如何弥补呢?一起了解一下火命人的 命格 吧。

    五行属火人都缺水吗
    不一定,五行属火人也可能是缺火、缺金、缺木,或者是缺土。命中缺木的属火人,在感情方面的波动起伏是比较大的,他们在面对感情的时候总是会犯迷糊,很容易与心动之人错过。而命中缺火的属火人,在事业上发展是比较困难的,这样命格的人目光短浅,考虑事情简单,注定他们的事业之路很艰难,大多一生碌碌而为,没有什么成就。

    五行属火人缺水会怎么样
    如果命中缺水的话,贵人 运势 较差,命中缺少贵人运,在遇到坎坷困难时得不到贵人的帮助。这样的人虽然独立性很强,但是一生遇到的困难较多,单靠个人的努力很难取得好的成就。山头火命缺水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提升交际能力,多花些时间去与人沟通交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改善。

    五行属火人缺水怎么办
    五行属火人缺水就得补水!建议五行属火的缺水人在家中北方放鱼缸,最好是黑色鱼,养鱼的数量以六、七、十为佳。建议五行属火的缺水人可以经常去游泳,或玩潜水,经常用浴缸洗澡,不洗澡时可在浴缸里储水,这些都是可以改变你运势的法子。在工作区域内,五行属火的缺水人可以在脚下可放蓝色地毯,这样也是可以帮你补水的。最重要的一点,五行属火的缺水人应该养成定时清理杂物与垃圾的习惯,这样不仅利于你的身体健康,还利于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