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没事了。又不是有人害你,就算要害你,也得有物品,再说没事谁去害。千千万万的人,八字,姓名泄露也没事。你担心什么?
只要不是您的仇人拿去,其实拿去也没有用,当今社会用姓名和八字整人的也不多了。您也别听他们瞎吹,人正不怕影子斜,半夜不怕鬼敲门。别怕,最后祝愿您平安吉祥,幸福开心!
民间至今,一直流传着不少关于“生辰八字”的不实之说。比如:命盘不能轻易开启,命会越算越薄。再比如:有人能用“生辰八字”施邪整蛊,把命中的好东西据为己有;或者利用你的“生辰八字”作法害人。故而自己的“生辰八字”,不能轻易示人。
首先,命不会越算越薄 。八字是什么呢?其实,它并不神秘,只不过是一组时空程式码;或者说,是具有空间意义的,用干支符合来表达的时间程式码。 “生辰八字”,加上岁运,一共十二个字,它们所代表的是,某个时间段,天体与地球的位置和运动状态;以及由它们赋予的五行能量旺衰与能量模式。
因而,分析你出生时,这种天赋的能量模式、阴阳属性、五行生克方式,及其力量变化规律,就能预测,作为个体的人生,自身特定的能量执行轨迹,以及在客体能量作用下的应变方式。这中间,只是饱含了,建立模型,以及资讯提取的过程。这个过程,其本身是不会被篡改,或者能够篡改的;更不会对人生“命运”,产生损益的作用。
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天气预报。预测天气,也是在对气候,气象等现象,通过资讯收集、整理与提取,如大气层的压力,温度,湿度等资料,再建立模型,集中大量的资料后处理分析输出结果。这个过程本身,是不会改变天气的结果的,该下雨下雨,该刮风刮风,和预测这个行动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有的只是认识偏差,或者资料不够,或者方法错误等问题。
大家知道,旧时的算命摊,往往会写着“指引迷途君子,点拔久困英雄”;又说“相不看不发,命不算不旺”。这就说明,人有疑难之时,还是需要找高人算算命,卜卜卦,指点指点,以释疑解惑,求得好的转机,根本无须担心命会越算越薄。当然了,有一个前题,那就是要找真正懂易理的,会算的人。若是遇到“江湖骗子”,那就真不好说。
至于为什么会有“命越算越薄”的说法呢?一方面,可能是来源于一些不靠谱的算命先生,他们粗略掌握了一些算命知识,但是技艺不精,但是害怕久了被揭穿。于是,就希望别人找他算过之后,不要再找别人算。从另一个方面讲,这种说法也不是全无道理。这与人的心理状态有极大的关系。比如:你去批八字,又不认真去听取预测师的分析和建议;你去摇卦,又不按照预测师传授的方法,专心摇卦;或者有事、没事却去算著玩玩,顺耳的话,就乐意听;不顺耳的话,就反复去测算,那怎么能测得准呢?
算命是用来解决人生疑惑的,如果自己“六神”无主,丧失了自在与慧明,又不去行动起来解决问题,那就不如不算;再算,就可能“命越算越薄”了。因此,我们应以真诚、慎重、谦恭的态度来对待算命;同时,自己要对自己命运负起责任,明智的心智决不可少。唯此,才能天遂人心愿,达到知命改命的目的。
至于利用“生辰八字”施法为害,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几率非常小。一则很难,需要很深的道行与修为;二则,任何人这样做,定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与报应。试想,假如你与人家,没有深仇大恨,谁会做这样的尝试?同时,一个道行真的很深、修为真的高超的人,会去作这种尝试吗?
就算有人敢于尝试,也需要太多太多条件。包括:你的姓名、性别、出生地、生辰八字等等;还需要和本人接触的特定的介质。好比给你调理命运的时候,需要你自己佩戴某某饰品什么的,是一样的。如果,只用“生辰八字”就可以进行如此的操作,那许多名人的八字都是公开的,那他们不是早就被别人控制了吗?并且,大凡是大师级的命学家,都敢于把自己的八字公开,并写在自己的著述中。例如:民国命理大家徐乐吾、任铁焦、韦千里、袁树珊等就是如此。
这种事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但是有人相信了,于是就有了。人的潜意识是很厉害的,对人的影响巨大,所以,如果你信,那就会,不信,就不会。
不必担心。生辰八字的批解犹如天文数字,别人知道了也没有什么用处。无须在意。那种因泄露生辰八字而被人下咒的说法是靠不住的。以我所知,没有能够依靠八字下咒的方法,也不能够对人怎么样。
每个人的八字都有好有坏,有的人命里缺财,要靠朋友的八字与他在一起,你的八字是他的财星,这样他就翻身,而你就成了他的奴隶,在八字里,奴隶就是钱财,若是你觉得倒霉,就尽量不与他在一起,这样他就克不了你,若是你的八字需要他的八字来生,也许能上官位,这种都是互补的作用,主要的还是要看两者的八字来决定。老人说的借运就是这个意思,他们不想把话说得太明白,怕你心理有问题。若是你想当官,或者管理者,你八字要有印,又要有杀,若是你八字缺印,你就找那些能生你印的人,与他交朋友,借他的八字来生你的印,也许很多人认为我在扯淡,你试看就懂,算命必须高手,这个算命的人还舍得帮你才行。
免费分享十二生肖和星座知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www.navios.cn/shengxiao/3j3258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