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纳维网 > 生肖运势 > 八字危机一撇是什么意思,危机的解释

八字危机一撇是什么意思,危机的解释

内容导航:
  • 八次危机的内容简介
  • 《八次危机》读书笔记
  • 《八次危机》阅读思考系列一
  • 1958-1976三次危机(四)
  • 八字没一撇的意思 八字没一撇是什么意思
  • 八字还没一撇是什么意思
  • Q1:八次危机的内容简介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Q2:《八次危机》读书笔记

    这本书记录了1949-2009年间中国经历的8次经济危机,其中几个核心观点发人深省:

    1. 发达国家的“成本转嫁论”

    后发国家如果真要以发达国家作为“赶超”目标和样板,就不得不考虑是否具有以同样条件“复制”其发展历程的可能;如果没有复制条件,则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没有普遍意义。

    核心国家应对全球危机仍将延续既往有效地向其他国家转嫁制度成本的制度路径。这是一般后发国家堕入发展陷阱的成因。

    2. 二战后形成独立的国家,在独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求工业化,而工业化就需要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这个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剥夺的过程。由于不能像先前发达国家对外殖民,因此只能向内从“三农”领域或资源环境提取剩余,形成积累。

    3.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追求工业化,一般都会因国内资本和技术稀缺而陷入“外资依赖”,其主权债务主要是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对发达国家形成的。 中国依托国内的城乡二元结构来为弱化经济周期波动而向农村转移危机成本。

    4. 在“蓝领”阶段的行为必然遵从世界上发展重国安及在“发展主义”导向下追求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即:在资本要素极度稀缺的压力下,在仿照西方的在地化产业资本建构的现代上层建筑的高负债特征下,几乎都势所必然地、内在地具有“亲资本”的政策导向。 只有在资本不再属于稀缺要素和国家债务压力下降成为客观具备的外部条件时,发展中国家的才可能真正贯彻“亲民生”政策。

    5. 在资本极度稀缺条件下的“公司主义”,被事实证明是一种既有利于缩短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时间,又有利于城市产业资本高速度扩张的有效的制度类型。当然,也是一种直接地大规模对农民转嫁制度成本和危机代价的制度类型。

    6. 在对外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进入工业化进程但又遭遇资本严重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就会遭遇外部资本加快流入、以短期占有资源为目的的资本化;而这些资本一旦形成资本收益,加上追求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资本又是最不受国界限制的,这必然导致货币资本获利后的抽逃。

    Q3:《八次危机》阅读思考系列一

    近日,有幸拜读了温老的《八次危机》,感觉收益匪浅,自己作为经济学小白读了此书感觉眼界开阔了很多,不仅弥补自己的知识盲区,而且引发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强烈兴趣,奈何自身实力太差,想通过阅读此书来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经济问题,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一篇文章放不下,我打算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并结合自身的思考来做一个“《八次危机》阅读思考系列”以供自己形成体系化的理解~~

    这篇文章主要是梳理一下背景知识,方便后续的理解。

    《八次危机》是讲述新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一本著作,温老在本书中 摒弃了意识形态, 从 客观真实 的角度梳理了这段历程。

    该书的核心论点是“ 成本转嫁论 ”。

    西方发达国家自进入资本主义历来,经济危机都是向全球转移代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承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代价,发达国家独享经济发展的收益。

    发展中国家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温老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 中国经验:将城市工业化的危机代价向乡村转移,是实现城市危机“软着陆”的条件。

    ------------------------------------------

    顺便插一句,阅读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理解的词汇导致我理解的很模糊,作为一个经济学基础很差的人只能强行找资料去理解,如果错误,欢迎大家指证~~

    上面提到,该书的核心论点是 成本转嫁论,为啥会有成本转嫁?

    答案还得追溯到 国家工业化

    二战结束后,各大资本主义强国受伤严重,控制能力减弱,全球迎来解放殖民地的高潮。在这场运动中,很多殖民地国家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要想维护主权独立,要想发展,就必须实现工业化。
    但是任何的工业化都离不开资本的原始积累,所以要想实现工业化必须解决一个问题: 如何获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本积累?

    原始积累 一般有三种方式: 1、像西方国家一样,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2、发展中国家以国家主权被干扰为代价,依赖发达国家的投资来完成工业化 3、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提取剩余积累

    但是二战结束后,第一种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发达国家之前已经把殖民地掠夺完了,已经有了先发优势。只剩下剩余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对内获取农业剩余+对外举债引进外资。

    对于刚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本国经济在被殖民的过程种已经被压榨的差不多了,也没剩下什么可供提取的,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所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选择引入外国资本来解决国内资本和技术严重匮乏的困境。
    随着国外资本的进入,使得 发展中国家形成对国外资本的依赖, 国外资本的进入也使得发展中国家被迫改变上层建筑以适应国外资本的运转,最终发展中国家在追求本国工业化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对发达国家的 主权债务。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可能是大祸临头的开始——不仅 无法如发达国家那样向外转嫁资本原始积累的制度成本 ,更严重的是,一旦国际地缘格局变化下其 外部投资援助中断 ,国内不仅往往会爆发经济危机,更有可能蔓延成危机和社会动乱,甚至发生大规模的人道灾难,亦即陷入各种“ 发展陷阱 ”。

    怎么理解 发展中国家的 “ 发展陷阱 ”呢?

    工业化的过程有两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1、工业化追求资本增密( 通过资本投入扩大再生产 )和技术增密( 通过技术升级来替代逐渐高涨的人工成本 ),这两项是排斥劳动力的。

    2、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由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被大部分人消费,但财富掌握在少数的资本家手中,资本家只消费少量的产品,所以经过一段时期,产品就会出现滞销!而且会越积越多,最终结果就是 经济危机,而且是周期性的)

    在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会爆发 周期性经济危机 ,西方发达国家将本国的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无法转嫁这一危机,只能吞下这一苦果。同时,如果发达国家因为危机因素, 停止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支持 ,那发展中国家就会面对很大的社会危机,这就是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陷阱”。(经济小白理解可能不到位,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巴西、智利曾经是发展的很美好的国家,但如今社会动荡不断,就是陷入了“发展陷阱”。

    但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摆脱了“发展陷阱”,不仅完成了工业化而且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后续的章节中,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吧!

    八字危机一撇是什么意思,危机的解释,第1张

    Q4:1958-1976三次危机(四)

    《八次危机》二
        1950年至1956年,农村完成土地分配,土地分配给个人(1956年以后土地归村集体所有),城市工业完成共有制改革,土地、劳动力、资金三大要素完成“所有制”。

        第一次危机:1958-1960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50年代朝鲜战争中中国向苏联“一边倒”,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发现,苏联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发展,苏联想让中国当小弟,但中国需要保留自己的主权,于是苏联撤出投资和专家,这期间,财政收支不平衡,国民经济连续快速回落。
        这个阶段的应对经验是:以工农大众“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理论为意识形态和国民动员手段,发动了几乎全体官员、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参与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中来,用劳动力替代资本完成前期的原始积累。

        第二次危机:1968-1970年“三线建设”期间,发生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处于外部全面封锁和周边地缘环境高度紧张的压力下,另一方面是50年代引进的苏联重工业管理模式和部门体制难以和以劳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济方针有机结合,还要支付巨额的外债,遭遇了“赤字+失业”形式的危机。
        这个阶段应对经验是:通过“三线建设”国家投资,把资产从边界和沿海的工业企业转移到腹地交通欠发达的地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缓解了劳动就业。

        第三次危机:1974-1976年,这次危机始于1972年引进国外设备、技术和管理为主的国家经济结果调整,转变过去照搬苏联管理模式。由于当时引进了大量的资产,导致国家赤字大增。
        应对经验:依靠“路径依赖”,动员数百万城市劳动力到农村,通过农村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的“大锅饭”来承担他们基本生存保障,这就是最后一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可以说,前三次危机主要是通过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条件下,解决了城市经济危机。

    Q5:八字没一撇的意思 八字没一撇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原指没门儿,后演变为没办法,没眉目,没头绪,不沾边的代名词了。读音:bā zì? méi yī piě

    2、解析:试想想,“八”字是怎么写的?第一笔是“丿”,第一笔“丿”都没写,怎么会有完整的“八”字。也作“八字还没一撇”、“八字还没有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

    3、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

    4、引证:现代·老舍《四世同堂》九四:“虽说救钱先生的事儿八字还没一撇,可他总算有了指望。”

    Q6:八字还没一撇是什么意思

    八字还没一撇 [bā zì hai méi yī piě]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倪。
    出 处
    《通俗常言疏证》
    百科释义
    八字还没一撇,拼音是bā zì hai méi yī piě,原指没门儿,现在演变为没办法,没眉目,没头绪,不沾边的代名词了。出自《通俗常言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