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纳维网 > 生肖运势 > 为什么没人拜诸葛亮,诸葛亮保佑什么

为什么没人拜诸葛亮,诸葛亮保佑什么

内容导航:
  • 曹操拥有百位谋士,其人更是求贤若渴,为何没人将诸葛亮推荐给他呢?
  • 为什么没有诸葛亮后人去南阳卧龙岗祭拜诸葛亮?
  • 刘备和诸葛亮如胶似漆,为什么不拉着他一起结拜?
  • 曹操的谋士团有近百位谋士,为何没人向他推荐过诸葛亮?
  • 三国的名将,中国人喜欢赵云,美国人喜欢曹操,日本人喜欢谁?
  • “双料少将”解方:美军眼中最难缠的对手,彭德怀叫他“诸葛亮”
  • Q1:曹操拥有百位谋士,其人更是求贤若渴,为何没人将诸葛亮推荐给他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其中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刘备、孙权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们自身出众的能力与机智的头脑是一个统领的必备要求,此外手下的谋士、将军更是重中之重。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一个成功的君主手下必定有许多贤良之士的帮助,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曹魏作为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曹操手下拥有着三国时期最为厉害的谋士团体,其手下的郭嘉、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名列前茅的谋士。曹操在历史上是出名的爱惜人才,及其喜爱招纳贤才良将,然而被称为三国时期第一谋士的诸葛亮却属于蜀汉阵营,曹操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拥有百位谋士,为何没人将诸葛亮推荐给曹操?曹操为何不将他纳入自己的帐下呢?

    诸葛亮在三国史上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他的谋略才能当属三国第一人,是推动蜀汉发展最关键的人物之一。刘备“三顾茅庐”这一典故是三国时期的一大趣事,诸葛亮常年隐居于深山老林,并不与外界有任何交流,只有仅仅几个人知道。

    为什么没人拜诸葛亮,诸葛亮保佑什么,第1张

    所以无论曹操手下的谋士团体范围多大、况且曹操处于遥远的北方,更不可能知道诸葛亮的存在。其次想要知晓诸葛亮就要通过熟人的引荐,徐庶作为诸葛亮为数不多的朋友,早前是刘备账下的谋士,后来被曹操强行拖进了曹魏阵营,徐庶只好提出诸葛亮,刘备这才有了徐庶的推荐去寻找诸葛亮。

    后来随着诸葛亮在蜀汉军队的谋略渐渐出名,曹操这才意识到天下还有如此聪慧之人,然而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太晚。曹操的谋士团体虽人数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围绕着汝南、颍川二地,圈子被过度固化,所以大多都是亲戚、朋友所引荐,所以根本不可能有机会认识诸葛亮。并且在曹操的威逼之下,徐庶早已恨透了曹操,他自然不可能将诸葛亮引荐给曹操,所以打从一开始,诸葛亮就不会成为曹操手下的谋士。

    曹操在三国时期已是极强的诸侯,天下有才能的谋士任他挑选,他身边的谋士人数早已到达数百人,所以他自然不会将眼光放在并无名气的诸葛亮身上。无论让曹操如何想象,他都不会想到无名之士诸葛亮会推动蜀汉强大的发展,会成为他日后最大的敌人。

    曹操的谋士军团在历史上十分出名,他们数量大且齐心协力,但是却缺少新鲜血液的加入,过度固定的圈子也是有利有弊。曹操的宏图伟业一直在三国时期独占鳌头,最终也成为胜利的一方,然而试想如果有诸葛亮的加入,那么曹魏阵营会以更快的速度统一天下。

    Q2:为什么没有诸葛亮后人去南阳卧龙岗祭拜诸葛亮?

    我们看看诸葛亮的后裔去襄阳隆中的情况。

    浙江省金华兰溪市有个著名的“诸葛八卦村”,原名叫“高隆村"取“高卧隆中”之意,在该村“大公堂丞相祠”上方挂一匾额“隆中云礽”意即:隆中诸葛亮的子孙表明,浙江兰溪的诸葛亮后裔认同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

    2001年浙江兰溪诸葛亮后裔,为了祭拜诸葛亮赠送襄阳隆中一个真人比例的诸葛亮铜像,至今还在襄阳隆中。

    拜错祖宗!古隆中风景区是襄简王墓地,有碑,有真相。
    南阳市卧龙岗原名叫宛县八里岗,和诸葛亮没有关系!诸葛亮后人当然不会去!
    诸葛亮一生只给姓刘的操心了,就没有给自己的儿孙后辈操心,所以后辈不会去拜他 。

    Q3:刘备和诸葛亮如胶似漆,为什么不拉着他一起结拜?

    我们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和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关系十分地好,如胶似漆。那么,很多人就有疑问了,为什么刘备不能像与关羽张飞那样,拉着诸葛亮一起结拜呢?其实,原因有三点。

    1、刘备与诸葛亮年龄差的很大。

    刘备是在四十多岁的时候,遇到的同岁的关羽和张飞,于是结拜。然后又飘零了大约十年,这期间,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人变成了一名将军,然后他在荆州的时候,经过徐庶的引荐,得知了“卧龙”诸葛孔明,然后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其实,诸葛亮和徐庶的年纪相仿,只有二十多岁,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个十足的“小鲜肉”。但是刘备那时候都五十多岁了,年过半百,所以他俩年纪差别是很大的,按年纪,刘备都可以当诸葛亮的爹了,所以,他们不可能结拜。

    2、刘备十分敬重诸葛亮。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足足去了三次,而且还下着雪,刘备身为一个将军,猥自枉屈,足以可见,他是十分敬重诸葛亮的。他第一次见诸葛亮的时候,称呼他为“先生”,足以可见刘备是把诸葛亮当做老师来看待的,因为古时候习惯把老师称呼为“教书先生”。所以,他们也不可能结拜。

    3、他们是上下级的关系。

    诸葛亮当初在隆中,规划天下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帮刘备复兴汉室之后,还是回到这个茅屋中,慢慢养老。所以他们只是上下级的关系,并不是想关羽张飞那样,情同手足,只不过这个上下级不像现在那样,他们的关系很密切。

    以上就是为什么刘备没有与诸葛亮结拜的原因,因为他俩年龄差别比较大,而且刘备十分敬重诸葛亮。

    Q4:曹操的谋士团有近百位谋士,为何没人向他推荐过诸葛亮?

    要说三国时期最为庞大的谋士集团,那就属曹操手底下的谋士团了。这个谋士团体一共有100位谋士。但是这么多的人也比不上诸葛亮一个人,为什么曹操有这么大的一个人才的网络,却搜罗不到最为出色的诸葛亮呢?这些人之中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向曹操推荐诸葛亮呢?

    虽然曹操有那么多谋士,但是他们与诸葛亮是不熟悉的,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的好朋友也只有两个人,诸葛亮一直在山村里面种地,一直不和外面的人交往,就连本地也没有人知道他。何况是在北方的曹操集团。要找诸葛亮就得先找到熟悉他的人,诸葛亮的第1个朋友徐庶被刘备先一步挖掘。

    所以刘备就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诸葛亮被抢走了,也是因为曹操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他逼迫徐庶进了曹操的队伍,如果曹操不逼迫徐庶,那么就不会让刘备去找诸葛亮顶替自己的位置,诸葛亮也不会成为刘备的人。当时诸葛亮的名气并不大,而天下的谋士很多。谁又能猜到这位山村里面走出来的种地的人会成为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了。

    当时曹操身边围绕着的一群有名气的谋士,而诸葛亮只是上万的谋士之中的一个,即便这100多个谋士,每个人都推荐一个,也只有1%的机会推荐到诸葛亮。等到诸葛亮一把火烧掉了博望坡。曹操的军队这才认识到天底下竟然还有这样聪明的人,这个时候想后悔已经晚了。

    Q5:三国的名将,中国人喜欢赵云,美国人喜欢曹操,日本人喜欢谁?

    日本人则喜欢诸葛亮,因为日本有一本《通俗三国志》,里面主要以诸葛亮的视角来描述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日本因为他们国土面积狭小,而且时常发生海啸地震,这非常符合日本国民的心理,这也是他们喜欢诸葛亮的原因。

    Q6:“双料少将”解方:美军眼中最难缠的对手,彭德怀叫他“诸葛亮”

    1951年7月10日,朝鲜战场。经过中朝联军的浴血奋战,终于将不可一世的美国人逼到了谈判桌上。而在这两年的激烈谈判中,美国人却充分领教到一位中国智将的厉害,他便是开国少将——解方。美国军方学者赫姆斯说他是: “最难缠的对手”。


    解方原名解沛然,1908年11月出生于吉林东平。少年时代,解方就学于奉天三中,在同学中品学兼优、出类拔萃。解方一直梦想着东渡日本,在那里学到高明的医学知识,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然而在1927年,少帅张学良却改变了他的志向。

    当时,张学良想将自己的弟弟张学铭派往东瀛学军事。他听说解方品学兼优,于是想让其一起前往东京陪读,好有个照应。为了打消解方的疑虑,张学良向他阐述了“大医医国”的想法。听了张学良的指教,解方感到治病救人是拯救国民,学武用兵、外御强寇同样是拯救国民,两者殊途同归。因此解方放弃了当医生的梦想,而是投笔从戎、效命疆场。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多了一个智谋百出的名将。

    在日本,解方就读于著名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按照规定,解方在第三师团第六联队当兵,而联队长正是我们熟悉的岗村宁次。在日本,解方尽显其“学霸本色”,最后综合成绩名列第一。然而由于解方曾在“济南事变”中,厉声谴责日军的屠杀行径。因此,校方将解方的名次改为第三。但即便如此,解方仍获得天皇裕仁御赐的军刀。要知道,即使是日本本土的军人,能获得军刀的殊荣,都屈指可数。

    回国后仅仅一年,日军便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从此沦入敌手长达14年。而此时的解方,正在天津协助天津市长兼警察张学铭。11月18日,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带领特务团队潜入天津,想在此地策划一场“九一八”式的暴乱。然而23岁的解方却见招拆招,带领天津保安队大败日本特务。遭遇惨败的土肥原贤二懊丧地说:

    家乡沦陷,让解方心急如焚,他一直希望能跟随东北军一起打回去。然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却让解方的希望一次次成为泡影。不仅如此,解方所在的东北军还被强迫派往前线攻打红军。放着外敌不打,偏要陪着老蒋上演“中国人打中国人”的丑剧,让解放万分懊丧。无心恋战、士气低落的东北军根本就不是红军的对手,今天少一个旅,明天少一个师。蒋介石,完全是在借刀杀人啊!


    由于屡战屡败,解方开始逐渐被自己面前的对手——中国所吸引。其后,他多次阅读的《八一宣言》,对其中抗日救国的思想感到佩服万分。于是思想逐渐倾向革命的他,秘密接洽自己的故友,身为中共地下党的苗浡然。在苗的感染和启发下,解方终于认定,解放故乡、驱逐日寇、让国家富强非中国不可。

    此后,解方便成为了中共在东北军的内线。按照党的指示。解方多次向张学良阐述“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主张。在解方的潜移默化下,张学良最终决定发动西安事变。必须要“逼蒋抗日”。而在“西安事变”发动前的4月,解方加入了中国。

    当时在兰州,驻扎有大量中央军的军队。若想要保障“西安事变”的成功,就稳住兰州。于是解方自告奋勇,于12月12日潜入兰州。解方巧妙地设置了一场“鸿门宴”,将与会的中央军将领全部逮捕迅速逮捕,并干净利落地将当地军队全部缴械。

    “兰州事件”,彻底解除了西安的后顾之忧,壮大了张、杨二位将军的声势和实力,为“逼蒋抗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解方的身份是少将参谋长,实际并没有兵权。而他却利用自己的智谋“空手套白狼”,因此这次事件,又被称为“参谋造反”。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去往南京,随后开启了他数十年的囚徒生涯。而群龙无首的东北军,从此被分化瓦解。从1936年到1940年,解方一直在原东北军51军中为党进行地下工作。然而到了1940年6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导致51军的地下党暴露。因此解方不得不撤离,紧急前往“红都”——延安。在那里,解方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毛主席幽默地说:

    从此以后,解方正式由“解沛然”,改名为解方。而他的智谋,也从此正式公开为中国所用。

    解放战争时期,解方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兼参谋处处长,辽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纵队副司令员、第十二兵团参谋长等职。在战争中,解方可以用“智谋如泉涌”来形容。


    前文也说了,解方是一个“大学霸”,博闻强识、智谋超群。从八路军到,解方的任职基本都是参谋长。而他参与组织、指挥的那些战斗和战役,大多都打得非常漂亮。有熟悉内情的老人说:

    如果仗没打好,就会有人称:

    在作战前,解方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情报。例如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解方就几乎将南宁街头所有关于海南风土人情的书籍全买了过来。不仅如此,解方还仔细阅读了当地的《潮汐表》,甚至连清朝海军提督的《航海手册》都淘了过来。

    正是因为如此,解方海南岛的战士才能避开汹涌的海流,在大雨的掩护下前进,最终直捣黄龙。因此后来提到海南岛战役,很多老兵都表示我军之所以能胜利,就是因为有两个“大贤”,一个是勇不可当的韩先楚,另一个就是智谋百出的解方。而没有解方的具体操作方案,韩先楚以险制胜的决心也不会那么坚定。


    就在我军解放海南岛后不久,朝鲜战争又爆发了。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一溃千里,美军眼看就要打到鸭绿江。而在当时还在武汉东湖休养的解方却主动请缨,要求入朝作战。此后,他将作为中国人民支援的参谋长,前往朝鲜抵抗美国的侵略。

    到达中朝边境的安东后,解方接所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帮助25万志愿军秘密入朝。当时,美军占据空中优势,到处都是四处游弋的战斗机。数十万大军的行动,很容易就会被敌军察觉。

    然而这一点难不倒解方参谋长,他命令战士们昼伏夜出,避开敌机的侦查。同时,解方还命令作战科、侦查科带领工兵团干部,寻找合适地点架设浮桥,要求两小时内可以架通,一个小时内即可拆卸。在晚上,我军利用浮桥,源源不断地进入朝鲜境内;到了白天,浮桥都已成功拆卸,敌机根本找不到我军的踪迹。

    过了江后,解方细致地修订了各军的开进计划,过江后如何防止拥挤,到了朝鲜应如何隐蔽休息。所有的一切,解方都安排地妥妥当当。

    就这样,25万志愿军成功越过鸭绿江,而拥有各种现代侦查手段的敌军竟浑然不觉,这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由于隐蔽得当,骄横的麦克阿瑟丝毫没有意识到“联合国军”的前方,已经聚集了相当多的志愿军战士。因此在第一次战役中,美军遭遇了惨败,王牌骑一师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为了进一步地歼灭对手,彭德怀决定即刻发动第二次战役。而在此之前,彭德怀急切地将解方召到司令部:


    在志愿军中,解方的智谋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因此大家都将他称为“诸葛亮”。到了司令部,彭德怀便问他:

    原来,麦克阿瑟将第一次战役的失利视为一场意外。因此他并没有停下进攻的脚步,而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想要饮马鸭绿江,实现“圣诞节前回家”的狂想。而彭德怀则将计就计,决定诱敌深入,将敌军引导入我军的包围圈,然后地打。为此,彭德怀命解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对此解方郎朗说道:

    随后,解方将自己制定的作战方案递给所有首长看。彭德怀看完作战资料后眼睛一亮:

    那么解方的作战计划有多细致呢?举个例子。在第二次战役发起前,解方有鉴于敌机对我军后勤线的严重威胁,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他要求各部队一切人员、车辆都必须在黄昏和拂晓前活动,不准住民房,要在树林挖坑隐蔽;做饭、烧水都必须在夜间进行,白天不准冒烟;在隐蔽区行驶的车辆,必须消除轮胎印,要推广 汽车 拖树枝灭迹的方法。


    在解方的指挥下,志愿军果然“踪迹全无”,呈现出“一溃千里”的败像。而敌军果然被我军后退行动所迷惑,麦克阿瑟更是狂妄地说:“中国不是一个不可侮的”。因此敌军不仅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反而还加快了进攻速度。然而美国人做梦也不想到,他们的王牌部队正一步步走入我军的圈套。

    在第二次战役中,美军遭遇我军围追堵截、遭致了空前的惨败,2.4万人灰飞烟灭。战线从鸭绿江一直推到了三八线。美联社称:“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丢脸的失败”。

    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解方时刻伴随在彭德怀身边。在繁忙的工作中,解方几乎从不出错。众所周知彭德怀脾气火爆,出了名的“爱训人”。出了错,就不免被批评。但是对于解方,彭德怀却一次也没有批评过。志愿军兵力最多时有多达百万,司令部最多时百余人,解方总能将各项事务处置地有条不紊。每到战役最紧张的时候,解方就是将行军床搬到作战室,随时处理情况。志愿军之所以能在朝鲜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和解方的参谋团队是分不开的。

    到了1951年6月,美帝国主义的“老虎屁股”终于被打痛了,两方终于进入了谈判阶段。而谈判人选,彭德怀想到了解方。作为军中少有的文化人,解方精通日语,粗通英语,参与过多次军事谈判,具有丰富的经验以及过人的口才,是谈判的不二人选。而到了谈判桌上,解方的表现充分证明了彭德怀的知人善任。解方的“唇枪舌剑”让美国人大吃苦头、颜面尽失。

    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就疯狂叫嚣:

    于是美方代表蛮横地将分界线划在我军阵地越38~68公里的开城、伊川、通州一线,企图不战而攫取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对这一强盗逻辑,却遭到了解方巧妙而严厉地驳斥。解方说:

    解方的驳斥,让美方代表哑口无言。最终美国代表恼羞成怒:

    然而美国人的愤怒最终只能证明他们的无能,在夏秋防御战中,美军倾巢而出,却被我军打得灰头土脸。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损失将近16万人。无奈之下,美国人又只好灰溜溜地回到谈判桌前。

    在谈判桌前,解方据理力争,让美军的恐吓和利诱化为无形。解方曾义正辞严地对美方代表说:

    在解方等谈判代表的努力下,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终于签字。在美军眼里,解方是我方谈判力量的核心。美方首席代表乔埃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美国军史学家赫姆斯也称:“解方足智多谋,是最难缠的对手。”

    战后,彭德怀不止一次说:


    到了1955年授衔,进入最后审定阶段时,有人曾说解方是旧军人出身,背景复杂,不适合授衔。彭德怀听到这事后,勃然大怒,他说:

    在彭德怀的力争下,解方被光荣地授予少将军衔,而解方也成为我军中绝无仅有的双料少将。听说解方被授予少将,彭德怀觉得有些不满意,觉得评低了。他打趣道:

    对此,毛主席出来打圆场:“彭总还是要当元帅的嘛!”

    1984年,原本体壮如牛的解方突然一病不起。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解方患上了食道癌。自知时日无多的解方,却没有选择住院,而是赶紧牵头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撰写抗美援朝战争史。作为志愿军参谋长和谈判代表,解方是撰写这部巨作的不二人选。

    然而病魔没有给解方将军那么多时间,7个月后解方带着满腔的遗憾与世长辞。在他的计划中,还准备撰写《中共东北军党史》《西安事变》《东北军史》,这原本是几条命都干不完的活啊!

    从东北军少将到少将,解方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解方的英魂却在人民心中长存。